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乡村振兴篇
西大洋水库的兴建
发布时间:2020-07-06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西大洋水库是唐河中游的一座控制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大洋村南、唐河的出山口处。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经多次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水库总库容达到了12.58亿立方米。西大洋水库始建于1958年,水库建成以来,在防洪、灌溉、发电、城市用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背景和决策
  唐河是大清河水系南支的主干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流经灵邱、涞源、唐县、定州、望都、清苑,于安新县韩村进入白洋淀,与潴龙河、府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孝义河等在白洋淀交汇并经白洋淀调蓄以后,由赵王新渠入东淀,东淀以下分别经独流减河和海河干流入海。由于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决定,唐河流域降雨在年际间变化很大,在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70%以上的降雨多以大雨或暴雨形式集中于每年7月、8月两个月,形成冬春干旱少雨,汛期洪涝成灾。据记载,自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建国前1949年,唐河共发生洪涝灾害66年,其中有16年发生特大洪水,约30年一遇,其中最近的1939年,唐河中唐梅河段洪峰流量高达11700立方米/秒(据洪痕调查计算)。每当大洪水爆发时,汹涌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滚滚东下,出山后,洪流失去山谷约束,水面迅速扩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造成平原区河道堤防溃决,唐河两岸村庄大量被淹,温仁以下泛区,更是一片汪洋,灾民流离失所,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而旱灾方面,从1556年至1939年,唐河流域有记载的大旱就有30多年,区域性的旱灾更是不计其数,频繁交替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产生活。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下决心解决威胁人民生存的水患问题。在短期内很快修复了解放前破旧不堪的旧有水利设施以后,即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进行以防洪除涝、防旱抗旱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建设。先期进行的是疏浚河道,修筑加固堤防,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但这些工程不能调蓄洪水,仅仅是治标之策,遇有大水年份,仍然难以抗御洪涝灾害。为了根治水患,从1958年开始,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有计划地由治标转向治本,由下游转向上游,由平原转向山区,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958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在行唐县召开沙河治理会议,总结了建国以后治山治水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依靠群众,从生产出发,以小型为基础,以中型为骨干,辅之以必要的大型工程”的治水方针。在组织大量查勘调研的基础上,中共保定地委提出了大清河水系的治理方案,经河北省委批准,确定了根治大清河的规划方案:在沙河上游修建王快水库,在唐河上游修建西大洋水库,在中易水上游修建安各庄水库,在拒马河上游修建紫荆关、张坊水库等大型水库工程。
  1958年3月,保定地委抽调大批干部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00多人,由两名地委书记、9名地委常委带队,分别组成唐河、沙河、拒马河等全区主要河流水利勘察组,着手进行建设水库的勘察工作,前后历时三个多月,踏遍了西部山区的各条河流、各道沟谷,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大清河水系的治理方案。1958年6月,根据区域治理规划,保定地委决定兴建西大洋水库;7月西大洋水库工程局提出《西大洋水库初步设计要点》,确定水库设计总库容8.5亿立方米,坝高47米;在报批初步设计要点、组建施工指挥部的过程中,工程已于7月15日先期开始动工。1958年8月西大洋水库施工指挥部成立,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移民安置
  西大洋水库移民工作是在工地党委和当地县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以唐县为主成立水库移民委员会。移民搬迁是一项涉及面广且艰苦复杂的任务,既有大量思想工作要做,又需要切实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水库一开工,就组织社队干部共同测量出正常蓄水位淹没线和设计洪水位淹没线。根据一年拦洪,两年竣工的施工计划,移民搬迁也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高程135米以下的居民全部移出;第二期淹没线145米高程以下的居民全部迁出。根据测量统计,淹没面积共48.6平方公里,耕地4.27万亩,搬迁村庄32个(其中唐县28个、曲阳县4个),房屋4.6万间,2.94万人口。移民安置方法分为整村迁出异地安置、整村就地后靠、部分散户投亲靠友等,以整村向高处后靠为主。唐县29个移民村外迁到本县白沙乡、长古城乡、北店头乡单建行政村的有4个村;就地向高处后靠的25个村。
  自力更生
  当时,没有大型的工程机械,也缺乏必要的常规性设备,能源电力供应也没有条件。西大洋水库就是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主要依靠人力来进行施工。溢洪道、输水洞的石方开挖工程主要靠人工抡锤打钎打眼,由于动力和设备不足,几台风钻仅作为补充;小单轮车和双轮车运输石料和石渣,用铁锹和双手搬料进行装卸。土方开挖、大坝回填、土料运输更是以人工为主,用最简单的传统农用工具和车辆进行施工。包括砌石、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等,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手工进行。虽然机械设备缺乏,施工条件艰苦,但民工、技术人员和干部们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在施工实践中,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造,搞了许多切实管用的技术更新和工具改造。比如在装运机具改革上,制造了斗车、铺设铁木轨道、车轮轴承化、大胶轮车加大车厢、改装自卸车底、车辕安腿、车轮安闸等,改进后的运输工具装得多、卸得快、工作又安全;在坝体碾压上,自制了羊角碾;在大体积石方开挖中采用人工打大眼设竖井药室的方法,用大药量进行松动爆破,有的每炮松动500多方,效果好放炮次数少,影响运料施工面小。
艰苦奋斗
  由于西大洋水库工程浩大,工期紧,任务重,又有季节性施工的任务要求,所以,需要大规模地组织人力。为了保证工程按期按设计要求完成,在保定地委的统一安排下,组织调集了唐县、清苑、安新、满城、徐水、容城、涿县、雄县、新城及保定市等县市的民工,支援水库建设,高峰上工人数接近十二万人,其中有妇女民工达五千人。民工队伍按军事化编制,县设师指挥部,任命师长和政委;区为团,设团长、政委;公社为营,设营长、教导员;大队设连、排。为加强施工领导,在各施工县市共抽调县、区、公社、大队各级干部1000多名。抽调培训各工种技术工人1000多名,按工种建专业队,设班、排长。1959年8月,正在建设中的水库大坝即拦蓄洪水,经受了唐河2490立方米/秒洪峰的考验,消减洪峰88%。9月,保定地委要求西大洋水库工程必须保证在1960年汛前完成。水库工程持续高强度施工,1960年春节民工不放假,连续作战。1960年2月15日,召开了西大洋水库大坝落成典礼大会,4月30日,西大洋水库胜利竣工。水库工程完成工程量1172万立方米,总用工2805万工日,总投资5005万元。在施工过程中,水库工地党委充分发动全体民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革命精神,把水库工地搞得热火朝天。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活动,组织钢铁营、群英连、降龙队、飞虎排、红姑娘突击队等,结合时间和工程任务,提出向元旦、“五一”、“国庆”献礼!冬春抢进度,汛前搞突击,全面掀起大施工高潮,整个工地红旗招展,碾压机器隆隆,开石炮声震天,运土道路车似腾龙,一派高效有序施工的繁忙景象。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306270043 备案编号:冀ICP备2021008203号-2 冀公安网安备:13062702000105号 
网站地图     地址:唐县光明路5号   联系电话:0312-64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