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 文化旅游篇
唐尧文化丨《唐尧圣迹》系列之“唐尧故居地”庆都山
发布时间:2022-05-13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庆都山,又名都山,曾名灵源山,俗称黑龙山(头),位于高昌镇北高昌村西北1公里。中国古代地理总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都有“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都山,尧母庆都所居”的记载;说明唐尧幼年随母在庆都山长大。所以说,今唐县庆都山是唐尧的故居地。


庆都山晚霞   张庆学摄

  对哪座山是“庆都山”,说法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平地突兀,不连他陵”的东高昌村北“孤山”。许多人认为此书系抄他书,人云亦云。即使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家距唐县很近,考察得应当比较详细,却也只是以疑问的口气说:“有山孤峙,世以山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历史越千年,“今昔异名,文俗异称”的现象不奇怪;史籍的记载受当时条件限制,有些讹误也属正常。近年,唐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孝琳作了《都山考》,明确地否定了之前的一贯说法。他在考察文章中写道——都山,全称庆都山,位于唐县城东北北高昌村西约1公里处,古名黑龙山,亦称黑龙头山。此山脚周长约6公里,海拔218米,山顶比较坦荡,西半部有古灵源寺遗址,翠柏参天,更有古石井一眼,望月可照入井中,号称“灵源晓月”,是唐县古八景之一。东半部有近200亩的“小平原”,完全能耕种。上古时代,帝喾之妻尧母庆都曾居住于此,因此又名庆都山。庆都死后虽葬他方,但在人们心目中其“灵魂”仍在此山,所以又称此山"灵源山",即《史记》注引中所称之都山。

  孤山,位于北高昌村东南不足一里东高昌村北。山脚周长不过千米,海拔70来米,山顶只有十数平方米,无水源,无林木覆盖,更无洞穴、屋宇。山上面人类无法生存,因此断定尧母庆都不可能在此山居住。

综上所述,孤山就是孤山,都山就是庆都山。史书受条件局限,听传说,又因“孤”“都”音相近,错把孤山当成了都山,今天应该为都山正名。

  张孝琳考察的结论是对的——

  第一,史籍对“尧山”、“都山”一般放在一起说,趋向一致的意见认为唐县高昌镇故城村西北与顺平县交界处的南北向山岭是尧山;“尧山在北,庆都山在南,相隔十里,登尧山见都山”。张孝琳断定的“庆都山”正合此论。

  第二,唐代武则天为追念尧母庆都养育圣祖唐尧功德而修建的灵源寺,就在张孝琳说的庆都山,没有建在孤山。


庆都山上灵源寺 赵青云摄


庆都山武则天供养的佛经碑碑头 韩海山摄

  第三,庆都山开发建设唐尧文化园时,发现了一些上古时期先人使用的石镰、灰坑、石井。2006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抢救性文物发掘中,出土了大批夏朝时期的古村落遗址、陶器、骨器、石器,都是有力的佐证。


庆都山上出土石镰 李满红摄


庆都山下出土夏代陶器 韩海山摄

  第四,北京研究三皇五帝专家王大有的《上古中华文明》一书指出:在中国,远古先民离开河谷,选择高出平川的丘垅高耸地为聚居点······这种居邑要有几个条件:⑴四面环山的盆地中,耸立的丘堌高出地面数十米左右;或总的地势较高,洪水不易淹没。⑵丘堌两面或四面可以泄洪,并于丘堌之下汇流成河,顺势流走。⑶丘堌之下有平川沃土,易于穑稼。⑷周边或兼有山林湖泊,有渔猎之利。⑸背靠高山,呈“个”字围护丘,其状如太师椅,丘位于“个”字“|”的前端,其状皆如龟头或龙头。⑹依山傍水的生态地理环境,受纳充足的阳光,而且保暖;在东方或南方有河流水口,形成小盆地高原上的回环流动的气流,有生气;充足的水离子和地下水,会有良好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就可以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北高昌村西北的庆都山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围环境,与引文所列的几条惊人地相似,好像王大有先生以庆都山为模型描写出来似的:1、庆都山是三面环山、四面不连陵的孤山。东西长约5公里,宽约1公里。四周陡峭,顶部比较平坦,高程118米。2、山的四面都可以泄水。3、山北侧是十里宽的山阳平川,放水河、古苏水从中间流过,易于农耕。山的西侧黑山上有原始森林,北侧的丘陵上生长着柿子、红枣、栗子等果树,山前平川上有片片沼泽湖泊,利于古人采摘、渔猎。4、庆都山南侧的育山和西侧的黑山都高400多米,北侧是高耸入云的马耳山和尧山,三面的山体像太师椅围护着庆都山,庆都山正好是“个”字的“|”。这个“|”字从尧山南望,酷似一条巨龙,东高西低,蜿蜒起伏;东端的山丘状如龙头,自古至今当地一直称它“黑龙头”。5、庆都山坐落在“太师椅”中间,依山傍水,阳光充足,山顶的向阳处冬天也几乎不冻;四面有河水流过,气流回环,夏天也是凉风习习;地下水充足,空气湿润,山体及周围林木茂密,花草丰盛。

  唐尧的母亲庆都及其氏族,在庆都山这块风水宝地长期居住,是最理想的选择。同时也说明,唐尧偎依在母亲身边,在庆都山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2013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唐尧的传说”获入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省政府批文要求,积极实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程,在庆都山修建了石刻“唐尧故居地”活化建筑物。 


唐尧故居地  (张庆学摄)


庆都山刻石记  张庆学摄

  (碑阳文字)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尧的传说”之唐尧故居地

  唐县人民政府立

  公元二〇一五年十月

  (碑阴)庆都山刻石记

  唐尧故居地庆都山,即文献所记“尧母庆都所居”之都山,又名灵源山。位于北高昌村西北,长约八里,海拔二百余米。山势陡峭,不连他陵,东高状如龙头,西低蜿蜒起伏,南、西、北三面高山环抱。顶部凹陷平坦,夏凉冬暖,林泉幽静。山下平川广阔,小河东流,湖泽片片。唐尧在此诞生,童年随母居住。追念庆都养育帝尧功德,唐初皇家修建灵源寺于斯。“唐尧的传说”耳承口传几千秋,今逢盛世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唐县政府为保护唐尧圣迹刻石以铭,昭示后人永远传承唐尧盛德。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306270043 备案编号:冀ICP备2021008203号-2 冀公安网安备:13062702000105号 
网站地图     地址:唐县光明路5号   联系电话:0312-64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