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
发布时间:2018-09-06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
唐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2018年8月) 为加快推进我县教育强县建设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分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面做好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修订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县基本情况 唐县位于保定西部山区,距北京近200公里,总面积141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2%,辖20个乡镇,345个行政村,总人口60万,义务教育学龄人口72851人,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民生产总值89亿元(2017年),财政收入4.01亿元(2017年),境内的西大洋水库是河北省四大水库之一。地型以山区为主,大部分学校是在山区,典型特点是“点多、面广”,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校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258所(城区10所,农村地区248所),其中初中26所(城区4所,农村地区22所),小学151所(城区6所,农村地区145所),教学点81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72738人,其中初中22305人,小学50433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3947人,其中初中1454人,小学2485人,特教8人。 二、2013-2017年布局调整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我县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先后出台了《唐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唐县城区教育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在总结前期布局调整工作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形势,2016年印发了《唐县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唐县“十三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扩大规模”的原则,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大力进行布局调整,撤并了1所高中、6所初中、13所小学,优化了资源配置。 (一)主要成效 一是规模效益逐步显现。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农村部分中小学校及教学点,加大对保留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的投资建设力度,积极整合了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持续推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二是办学条件大力改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到了与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生源较为集中和相对稳定乡镇中小学建设,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四年来,累计投资2.2亿元,其中投资12515.2万元,实施了全面改薄项目、义务教育综合奖补项目,改造校舍87011平方米;投资9501.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采购教学仪器、图书、食堂设备、饮水设备、安保设备、取暖设备等。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教育装备全面提升。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0.702亿元,购买计算机5707台、中小学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63套、图书33.3万余册,安装交互式班班通1650套,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大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都接入保定市教育网和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安装班班通的中小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 四是教育资源趋于均衡。通过撤并整合中小学,不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音体美等课程专任教师人数逐年增加,学校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等专用教室建设不断完善。2017年10月份,通过了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县现有初中学校26所,22所在农村,大部分办学规模较小。我县初中数量在保定市各县市中是最多的。与我们人口相当的易县,同是山区县,面积接近我们的两倍,全县初中仅有13所(公办9所,民办4所);与我们人口相当的定兴县,全县初中仅有8所;与我们临近的顺平县有10所,涞源县有10所,望都县只有4所。 初中和小学数量多、办学规模小,给改善办学条件带来难度,由于布点多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配套设施较差,教具、图书、现代化教学设备短缺,全面改薄资金投放面积大、资金使用分散,对众多的农村学校而言改善效果不显著。同样由于布点分散、规模小,造成师资的严重浪费,致使全县中小学教师十分紧缺。农村小学全部为包班制,一人任教所有课程,不能做到专职专任,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布点分散、规模小还十分不利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整体影响全县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2018-2020布局调整规划情况 (一)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及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先建后并,先易后难,疏导吸引、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深入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坚持“初中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中心集中”的基本原则,通过撤并初中整合小学,通过撤并小学整合幼儿园,大力推进农村教学点“3+2”(学前三年、小学1—2年级)幼小一体化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 加大农村中小学校整合力度,继续向农村学校“1280”目标迈进,即“12所农村乡镇初中、80所农村完全小学”。 1.分步骤科学实施乡镇初中撤并,完成初中资源整合。 扩大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办学效益高的乡镇初中学校规模,撤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低的农村薄弱初中。2018年—2020年相继撤并14所乡镇初中,最终保留12所。对乡镇初中学校的撤并,首先采取停止招生的办法,将其生源分解到县城寄宿制初中和附近保留学校,然后再将其撤并,以保证不出现社会问题。 2.实施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以集中促进小学整合。 科学谋划每个乡镇完全小学数量:人口不足10000人的乡镇只保留1所,人口1—2万人的乡镇不超过2所,人口2—3万人的乡镇不超过4所,人口3万人以上的乡镇不超过6所,全县农村完全小学总数控制在80所以内。考虑地域、交通、群众接受能力等因素,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每一个教学点只保留1—2年级学生,3年级以上学生全部集中到完全小学,完全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 通过大力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占布局调整后规划保留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 3.建立农村幼小一体化办学模式,扩大学前教育规模 实施小学整合后,将小学高年级集中后所闲置或富余的小学资源加以利用,将原有小学教学楼进行功能性改建,将学前班、幼儿园迁入小学,与小学低年级一并实行“3+2”幼小一体化管理,将学前三年、小学1至2年级结合起来,解决“起跑线”上的不公平,实现学前教育建设资金集约化,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渴求。 通过优化教育布局调整,盘活各层次、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使用,缩小办学差距,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构建方便入学、布点合理、规模办学、利于管理的学校布局,有效破解全县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难题,整体提升全县教育发展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唐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土地、规划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唐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相关办事处成立专门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二)科学制定规划。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统筹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中小学服务半径、建设标准和教学保障能力等因素,广泛征求各阶层的意见建议,调整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规划,同步调整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凡列入本规划的中小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确保建设有土地、有资金、可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学校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不得截留、挪用,在规定使用范围内大力支持中小学建设。鼓励和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中小学建设,按照规定减免中小学建设相关费用。县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优先解决用地。建立教育用地储备管理制度,对纳入本规划的中小学要保证按标准足额预留教育建设用地,并按照布局专项规划要求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经规划确定的中小学建设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不得建设与教育无关的永久性建筑物或其他设施。 (五)均衡配置师资。根据各学校专业教师实际需求,按照退补相当的原则补充教师,科学安排新教师招聘计划,丰富和充实师资队伍,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强化教师编制管理,实行编制部门核定总量、教育部门合理分配,进行动态调整,坚持每年由教育部门根据下学年学生变化情况,核定各学校教职工编制并进行即时调整,报编制部门备案。 (六)强化督导检查。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中小学校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加强过程督导,及时解决发现问题,督促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落实资金,确保任务完成。 2018年8月 |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1306270043 备案编号: 网站地图 地址:唐县光明路5号 联系电话:0312-6420123 |